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34    次浏览
学霸、高管、IT精英,这些酷炫的头衔,80后的汪剑超都曾拥有过。 可是如今,长相斯文,戴着一副眼镜的他有了另一个雅号“垃圾王子”。每天他都会带着一群年轻人,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路过的大妈们都很奇怪:小伙子穿得挺体面,为哈子总爱翻垃圾桶啊? 在与垃圾打交道之前,汪剑超是个令人羡慕的IT精英。研究生考入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之后又百里挑一地被微软公司相中。 家住北京,薪资丰厚,还有定期外派学习的机会,这样的生活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 可是一次在微软总部的经历,却让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命运。 那次汪剑超到微软总部的食堂吃午餐,倒餐盘的时候却遇到了尴尬,他端着盘子,面对眼前颜色各异的垃圾桶无从下手。还好,美国的同事及时相助,手把手教他把不同种类的垃圾扔进了不同的垃圾桶里。 这件尴尬小事,令他感触良多,原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真的只是举手之劳。 回到北京后,他就对垃圾处理的问题加倍关注,而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却更加触目惊心。 北京市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84万吨之多,而为了处理这些垃圾,几百个的垃圾处理厂已经把城市团团围住,偌大的帝都,在这围攻中显得孤立无援。 就在他对此忧心忡忡之时,汪剑超接到了同窗好友的电话,力邀他到成都共创事业,而创业的项目正是城市垃圾资源化回收。 与此一拍即合的汪剑超以一纸辞呈抛弃了几十万的年薪,带领大着肚子的老婆,南下成都,开启了与垃圾奋战的人生。从2011年开始,汪剑超就带领“绿色地球”团队,走进成都的街道社区,向居民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 同时作为过国内最先开始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资源化的企业,“绿色地球”开发了完整的回收流程。 汪剑超改进国外既有模式,创新地将二维码使用在垃圾分类中,并通过积分来鼓励居民们将垃圾分类。 可是,尽管汪剑超绞尽脑汁,费尽口舌,项目开始之初,市民们却并不配合。 闭门羹是家常便饭,被泼冷水也早已习以为常。女儿呱呱坠地,项目却毫无盈利。 每个月几十万元的投入,资金不足,经费不够,只能靠妻子的私房钱来凑。 本来在北京过着小康生活,却要来成都捡垃圾。然而面对旁人的不解和家人的质疑,汪剑超依然坚持着,因为他知道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绝非看上去的那样简单。 一个人每天会生产1公斤的垃圾,全国13亿人就130万吨,其中45%的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利用,而目前国内这个数字却达不到15%。 但欧盟的生活垃圾处理率高达97.9%,在环保意识较高的德国,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极为完善,垃圾焚烧场甚至无垃圾可烧。 我们的邻国日本,更是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 在日本,喝完的牛奶盒,都会被洗净,剪开并且晾干,以做回收之用。 “面对环境问题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骂,然后逃避,我觉得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得做一点事情才行。”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汪剑超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着,5年来在别人异样的眼神中,他们的分类回收系统已经覆盖成都6.5万户居民。 他们回收的垃圾达910.6吨,这相当于少砍5193.37棵树;节省石油7692.35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62.94吨。 他们的努力也被更多人看到。2013年汪剑超以环保青年代表的身份,带着他设计的垃圾箱,应邀参加了多哈联合国气候大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环保精神。 “我们的目标是,用十年的时间去引导一千万中国家庭用更加绿色的方式来生活。”汪剑超曾以为加入大公司就可以改变世界,但是现在他明白了:“改变世界也可以不指向某个遥远虚幻的群体,看看我能为身边人,身边小事做些什么。” 从IT精英,变成垃圾王子,汪剑超的人生 获得了金钱难以衡量的成功。他放弃自己整洁舒适的生活,却为子孙后代换来更加洁净的环境。 如今,汪剑超和他的团队依然在为了改变世界而努力着。80后和90后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垮掉的一代,可是如今这群现实的梦想家却在用青春换取地球的美丽。 “整个社会都在用金钱来衡量成功,但作为个体的你要思考真正对你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内容来源于:《中国好人》公益联盟